四月專題 : 「復活.小團圓.拼圖」
作者 : 洛言
終於在復活節看完《小團圓》,還陸陸續續記下一些札記。
一直覺得《小團圓》是死而復生的,也即是一部復活了的小說。
先謝謝宋淇的兒子宋以朗。雖然他的解釋有點牽強;而其實也不用多作解釋,出版這部小說就是最好的決定。
讀這部很有自傳成份的小說是沒有驚喜的,更可能覺得有些零亂有些沉悶。就連張愛玲的知音宋淇,在看了初稿後,給張的意見中,也認為小說的開頭有太多人物,都與全書沒有關連,提議刪掉再改寫一下。宋淇認為,就算當時先在報刊連載,開始的章節大概不能吸引讀者「追」下去。
張愛玲或許有過修改的念頭,也可能做過。但似乎宋淇也沒看過新版本。而張後來甚至一度改變主意,要銷毀全書。
我們現在看到的,還是初稿。小說中,張最少用過兩次「枝枝椏椏」這四字詞。其實這部小說就是如此,枝椏甚多,而且有點雜亂叢生,有些甚至有點如雜草般寄生在不必要的地方。
看這部小說,要有幾個心理準備,上面說了一個,就是沒有驚喜。第二個是沒有精驚的說話,不像她以前的小說,不時彈出令人難以忘懷給人一再引用的語句意念。這部欠奉,這一點給劉紹銘「罵」得最厲害,甚至認為是不值得出版的失敗之作。
第三個心理準備是,要用砌拼圖的心思來讀這部小說。這不是一幅一百數十塊的拼圖,而是五百甚而是過千塊的拼圖,細細碎碎的。有些地方在拼砌時或拼好後,會覺得與全圖無關,直似多餘的部分,但又不能去掉的,否則拼圖就不完整了。
我覺得張愛玲不是要寫也不想再寫驚世駭人的作品了,她只是要交代她認為讀者想知道或她想讀者知道的東西。論文字,比她以前的要流暢淺白易讀得多,就是不會給人多大驚喜。
她大概已相信了平淡的作用,或說力量。
讀了這部小說,重讀她的舊作,應該可以細味出更多更立體的張愛玲來,或說,更能看到人與人尤其親人愛人之間的微妙關係,其中原來隱藏了多少無奈幾許誤會。
《小團圓》能復活真好。